破镜重圆
前言
昨天晚上我在看《理解人性》这本书,看到了一个与我极其相似的案例,使我能够亲自填上前一篇文章(破碎的记忆)挖的坑。
由于原文很长,这里就简要叙述一下吧。来访者本人5岁之前疾病缠身,5岁之后体弱多病。他的父母因此对他倍加保护,不让他随便出门交友,以至于他没什么朋友。在家里还经常挨打,时间长了之后他牺牲了自己的语言以表达反抗。
《理解人性》 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著 第六章 第五节 案例2
牺牲品
一直以来,无论我做什么事似乎都会陷入一个怪圈,即:沉迷-疲劳-事故。即使我什么都不做,似乎也会进入最后一环。在2020年以前,出的基本都是毛毛雨的小事故,当时很痛苦,过后就忘了,就这么痛并快乐的过着。2020年之后来了个大的(颈椎病),使我突然感受到我似乎没办法再去承受这个循环了。这导致我基本上是放弃了自己的交际圈子(说白点就是qq群),原本写一点代码都会晒出去的我,突然变哑巴了。
从此以后我就一直在或主动或被动的自救,比如写文章、锻炼身体、看书。我陆陆续续看了几本心理学书籍,然而我渐渐的发现,很多这种书籍只能给你提供几个标签,让你发泄发泄,最多再让你知道有这么个词儿有这么个情况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,就跟旅游景点差不多。所以我后来都不是很想看了,所幸我还是坚持下来了。
当我昨晚看完那个案例之后,我立马做了个情境代入,然后就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,原来我那三个记忆碎片还能这么解释啊。
简单来说,那个剥豌豆的记忆算是我的目标,另外两个属于背景信息。用人话来说就是我希望我的父母的关系能够合家团圆,而现实却是越发支离破碎。除了那次剥豌豆,他们几乎就没有合作过。
当时的我以及当时的环境已经如同一缕青烟不可能找回了。但是根据我以往所读的书来推断,我可能是个彻底的牺牲品,我牺牲掉了自己的身体,我用我的肢体僵硬换回了他们的不分离,
肢体僵硬
2024-10-20 更新
休息了两天,心情终于有点平复了,于是我又思考了肢体僵硬这件事。
肢体僵硬的实质是我对身体的极端的不信任,有了上面的牺牲品的例子,这个就相对好解释了,因为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人的注意是必不可少的,没有这个他根本就活不下去,而当他的意志被反对时,他就会自我否定。这种否定是能够被逐渐强化的。这方面的例子可以看看《家庭舞蹈》这套书,我之前也给他写过一个书评(家庭舞蹈系列),这里就不赘述了
我现在已经不知道20多年前是什么样的环境了,但应该遭受过比《巨婴国》里提到的哭声免疫法更糟的事情,以至于提升为感觉免疫法了。
当年的挣扎与苦痛早已烟消云散,却在环境和时间的作用下炼成了一颗结晶,从未被发现,或者说,从未想过 去看他。
2025-04-01 扩展阅读:批判日记——绝对无能的自己,批判日记——孤僻的自己,批判日记——情绪分裂的自我
杂记
2021-10-21 更新: 又得出一个结论。作为一个人,是不可能反抗环境的。你可以看见环境,参与其中,也可以反抗某个人、某个群体,但唯独不能反抗你所处的环境,你只能是接受或者逃离,没有第三个选项,否则你会死的很悲壮。
2024-10-26 更新:在体验了几天的宁静之后,我又感到有点不安,虽然相比之前来说小了很多,但还是有点烦躁。没办法,只能继续分析了。没过一会儿我就意识到这其实都是“未来的不安”,很多都只是幻觉,发生的概率并不大。
然后我接着想“为啥我会恐惧未来呢”,想了一会儿便得出了结论:“对父母的不信任”,或者说是“因为父母行为的不确定性”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“生活的妥协上”。具体的例子之前已经写过很多了。像什么吃多少饭啦、开不开门窗啦、穿多少衣服啦,这些基本需求都要妥协,虽然不妥协的后果是很小的,也就一顿牢骚罢了。
但是由于我在现实中是个没有自理能力的人,再加上我妈那边又是不达目的死不罢休,一会儿来一下一会儿来一下,要我做这个做那个,更无奈的是还没人帮我挡住她。久而久之我就懒得反抗了,但是这种需求是不会消失的,所以这种需求就被打上了个标签:“讨厌”:以及“我的需求是不被外界所接受的”,所以“我的需求是坏的”。如此这般,我似乎掉进了一个“认可陷阱”当中。
2024-11-12 更新: 一直以来我对我妈都有种厌恶和恐惧之情,今天我突然发现这个情绪背后有个潜台词:我无法控制她。
深入分析 (2025-02-02 补充)
期望
我和我的父母坐在一起剥豌豆,剥出来的豌豆放在碗里,就像个小山一样放在我的面前
分析:
- 我希望家庭更和睦、环境更美好。
- 我是不重要的。
表达
有一年冬天,某天晚上非常冷,我想要盖厚被子,可我妈不让,第二天我爸抱了一个被子过来叫我单独盖一床
分析:
- 我的表达会让父母产生分歧、冲突。
- 我妈是不可抗拒的。
- 我爸是可以沟通的
- 我爸是坏人(相对我妈来说)。
行动
某天我想要自己泡一份方便面,我妈不让,我再三请求之后,她给了我一袋方便面和一口锅,过了一会儿我就把方便面拆好了也放好了,然后我就让她帮忙倒水,可她却不干了
分析:
- 我的自主行动是坏的
- 别人不让做的事,硬要做,只会不了了之、头破血流。哪怕无伤大雅的事也不行。
- 让人办事是困难的
- 别人的命令是重要的
结论
所以:
- 我是不被世界认可的
- 我渴望被认可
- 获得认可需要证明
- 证明是很困难的
- 取得认可是困难的
- 困难即是挑战
- 我的需求是挑战,全部是挑战
- 我毫无退路
- 我无能为力
- 我狂怒不已
- 我心里没底
- 我无可奈何
- 我心力憔悴
- 别人的反驳犹如刀割
- 别人的话语犹如神谕
- 我伤痕累累
- 我需要被关心
- 我都这么可怜了,你怎么还在喋喋不休的说着那些冷冰冰的大道理,我要杀了你。
失落伤痕(2025-02-23 补充)
今天在看《不安的哲学》第六章的时候看到下面这段话:
阿德勒认为这类人和被宠坏的孩子很像,缺少社会性,即缺少对他人的关心。一个天天担心他人如何看自己的人,除了自己,不会关注其他人。一个从小被宠溺的孩子,长大之后陷入困境时,不会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,而是首先想到去求助他人。
这段话其实以前也看过,但是一直不理解什么意思,为啥“在意他人的看法”会和“自私”挂上钩呢,但是这次看却有了新的感觉。因为我突然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,我目前的整个心态比喻成琴弦一点都不过分,遇事总是想这想那犹豫不决。但是问题是我好像没有被宠过啊。
想了一会儿就突然想到我妈了,的确,她的处事方式对于成年的我来说太过了,但如果是婴儿时期的我呢?那却算不上过分。很多心理学书籍都说过1岁前婴儿最好是对他百依百顺。再结合前面做的深度分析,似乎就全对上了。
由此我也得出了个结论。一个人对于他所拥有的事物看的是比较重的,如果在失去之后没有合适的引导,就会形成失落感,而这个失落感如果不被认可,那就会形成伤疤,哪怕你已经不记得那些往时光辉了,但是伤疤依然存在,并以不可知的方式影响着身心状态。所以让你我感到痛苦的不是事后的痛苦,而是昔日的光辉。
无形的竞争(2025-02-25 补充)
今天下午我爸给我洗澡的时候无意间说的一句话,让我看到了这件事的另一面。
说这事之前得先交代个背景。之前说过我妈对我是管的比较严的,基本上啥都管,这里就不重复了。而我爸这边呢,他也会管,但是比较宽松。这没啥问题,问题是他还有个特点,说好听点是懒,说难听点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说的俗一点就是他认为没必要做的事是基本不会去做的。所以有时候就算我妈不反对,我爸不想搞那也没辙,因为我的意志力也不行,所以往往就这么算了。
很多时候我跟他说出我的想法、我的方案、我的方法,他基本都是直接拒绝的。比如找我的大舅换床单(这是最委屈的一次),搞锻炼器材。
又比如这次的洗澡开空调,这件事我妈是不反对的。但是我爸却觉得没必要,觉得整个过程就五分钟十分钟的开了好像没什么效果,还不如不开呢。于是我就这么洗澡了,在我冻得发抖狂叫搞快点的时候,他就会说“勇敢一点,马上就好了”。而这就是今天的引子。
我突然发现这句勇敢似乎很有分析的必要。他所说的勇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,我的第一感觉就是,他指着前面,一个看起来很低的悬崖,说你给我跳下去,你不会有事的,这是对你好,但是我却不愿走,于是又陷入了认可陷阱中。这几乎就是突然一下子就想明白了。
如此来看,我妈就像一条蛇,束缚我的意志。我爸则是一只蜘蛛,结网以限制我的行动。我自己呢算是一匹狼,总想着折腾点事出来喘一口气。
这是对于现在的客观结论,但对于20几年前的我来说这就不是限制了而是一种保护。这同时说明了我心里装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,而是三个人的意志,难怪我会感觉那么累,因为我一直带着一种竞争心态在活着。
2025-02-26 补充:好孩子陷阱
- 我一定要放松,否则我会被这个世界抛弃。
- 我不能频繁求助他人,否则我会被这个世界抛弃。
- 我一定要应对得当、应答如流,否则我会被这个世界抛弃。
- 我一定不能向外输出情绪,否则我会被这个世界抛弃。
- 我必须要表现得像个没事人一样,否则我会被这个世界抛弃。
- 我一定不能生病,否则我的意志就会被吞没。
- 我一定要事事讲理(每件事都要有正面理由),否则我会被这个世界抛弃。
- 我必须得听话,否则我会被这个世界抛弃。
- 我一定不能坑距别人的意愿(别人的意愿都是对的、好的、有正面理由的),否则我会被这个世界抛弃。
- 我一定不能回避别人的意愿(我避无可避),否则我会被这个世界抛弃。
莫名的空虚(2025-02-28 补充)
在经历过了最初的喜悦之后,我又开始感觉到恐惧和不安了,不过比以前要小很多了,以前的感觉是真的透不过气来,现在这种就还好。今晚9点钟,突然灵感爆发,我想到了我的空虚是因为缺失目标导致的,特此记录。
2025-03-01 补充:
今天复习了下《福格行为模型》的庆祝篇,这一篇讨论的是怎么形成情绪的正反馈,他的结论很简单,在适当的时机奖励自己,只要是能够调动你的情绪的都是好奖励,但是必须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奖励才行,你不能说今天我做完什么事了明天就去下馆子大吃一顿,这是不行的。你必须在事后立刻进行奖励,所以作者才把他叫做庆祝。
他也列出了一个庆祝行为列表,可惜的是没一个适合我的,可能和我是抑郁症有关吧,总之自我鼓励对我效果不大。后来我灵机一动上网下载了一个鼓掌音效(链接),又写了个(AHK程序)把他和我的鼠标中键绑定上,然后找了个刷题网站刷题,每刷一题就按一次中键来触发音效。还别说,这效果真是超乎想象的好,就像是一个在北方的冬天里熄火的发动机终于又点上了火一样。特此分享,希望这个东西不会有什么耐药性反应。
2025-03-02 补充:由此我也知道了为什么会有很多人(包括我的父母)会通过吃东西来获得心理慰藉,首先吃饭这种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需要自己干的,然而刚出生的婴儿是不能自己动手拿筷子勺子吃饭的,所以当婴幼儿第一次动手吃饭时父母会非常喜悦,程度我想应该不亚于走路,于是就这么重复一段时间后这个习惯和情绪记忆就这么养成了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生病,疾病很容易造成食欲不振,所以当病好了之后孩子能吃东西了父母就会很高兴,进而传染给孩子,并形成条件反射。
2025-03-18 补充:
书接上上回,很不幸,那种虚假的鼓掌音效对我的激励作用也就持续了几天时间,不过还好的是我已经不像原来那么恐慌了,等于是打了一针强心针,成功的暂时稳住了我的心态。
眼看着效果逐渐消失,我又想起了一本书《一念之转》,我曾一度兴奋的为他写了个书评赞美他的方法论,还开了一个隐藏板块来练习这个方法论。然而如果你真的看了这本书,你就会知道我当初用的压根就不是他的方法论,我只是学了一点皮毛,就开始造大炮了,还以此洋洋得意。
这种得意之色其实经常有,以前我说不出来这种感觉,但是现在我知道了,这其实是一种胜利感。关于这个,我以后会另起一篇文章来详细说说的。
我之所以没能使用他的方法论,是因为那时候的我觉得这个方法论太烦琐了,他的方法论说白了就是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框架,然而这个问题框架有点问题,其中的每个问题都太冗长了,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写那些答案才是对的,感觉就像是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我一样,很不自在。所以我很快就放弃了,因为我还没摸着门道。
于是就在这次破除了心魔,道心不稳之际,我又想起了他。这次的我能够沉下心来看那些问题了,我突然发现这还真没什么难的,看来一个人的心态真的是很重要啊,然后我就开始练习了。从6号开始一直写到现在,感觉心情确实平静了不少。特此记录。
2025-03-28 补充:不知不觉间我又解锁了个技能——观想。昨天我不知为何,突然想去找找小婴儿的图片,不久便找到了。当我看到了之后情绪突然就有所触动,我无法形容这种感觉,只得静静体会。没多久,我又想起了最近做《一念之转》的时候越来越发现我需要跟自己做个和解。于是我就顺势用这些图像做了个观想,结果感觉还不错,在心里面看着他被欺负被冷处理,而后他大声哭泣,再之后被人安慰而后睡着。我静静的看着这一切,感觉突然就有了一种依托感,似乎我在内心找到了一块地面一样。特此记录。